
校内信息
《大学英语》是我校面向全校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必修课,课程融课程思政、语言学习、专业英语技能提升于一体,构建了“课堂面授+数字课程平台+项目制+第二课堂”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2021年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3年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我校教务处和文理学院的支撑下,通过四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英语系教师团队完成省级、校级教研项目近三十项,出版英语教材十五部,近三年,我校英语教师在全国、省级、校级外语教学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团队在师资、教学研究、教材和资源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了良好的积累。
语言既是学问和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是其传播媒介。外语教育具有学问、教育、道德及政治维度。外语教育具有政治性,语言学习会影响学习者对国家身份的理解,培养其国际身份意识。因此,在外语教学尤其是受众面最广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尤其重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批判地学习西方学问,吸取其中积极的、进步的、科学的东西,使其与我国的优秀传统学问相结合,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大学英语》的语言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是一个浸润的过程,更是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过程。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立足于我校大学英语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思政育人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价值塑造、常识传授、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以学生语言能力提升与拓展为核心,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实施基于“产出导向法(POA)”理念的混合式教学。将价值引领、道德培育、精神充盈、学问濡润、情感熏陶这五大育人目标,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阐释,教学模式的实操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四个环节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体现,提升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夯实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大学英语》教学坚持立德树人,从价值塑造、常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开展教学。以教材主题为载体,整合资源,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英语常识的讲解和英语运用能力的训练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树立学问自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学问。目前教学项目取得了以下成效:
(1)优化了课程思政目标
新时代的大学英语课程肩负着语言能力提升与品德修养塑造的双重使命。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在原有常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三维育人目标:(1)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学问观;(2)精神塑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3)情感激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把青春正能量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2)重塑了课程思政内容
《大学英语》课程组针对每单元的主题提炼教材思政元素,完成教材思政要点汇编。团队教师收集制作思政素材,构建(学习通)思政教学课程平台。该课程平台分为视听说资源和读写译资源,包括中国传统学问的中英文阅读资料,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等媒体网站资源音视频材料、双语阅读、《“平”语近人》视频、《二十大报告》英文版文本,教学资源库既有理论深度,又紧跟时代脉搏,丰富学生英语语言常识,提升学问思维能力。
(3)更新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团队通过总结传统教学中的现实困境,分析如何做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同频共振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耦合,提出“引-展-练-收-拓”的教学模式,并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依托主题单元内容定位语言常识、技能、应用、思维和学问五个层面的思政融入点。教师通过搭建思政元素脚手架,引领学生聚焦到对一个词汇的溯源,一段文字的理解,一个社会现象的阐释,一个人物的解读等等。在遵循思政教学融入点的相关性、联系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上,教师采取循循善诱式的引导和步推,启发式的提问和对话,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主动融入与思考。
教师灵活运用课堂讲授、师生研讨、项目设计、角色表演、展示汇报等多种形式,寓思政教育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根据每个单元的思政主题设计一个语言项目,例如:热门话题演讲、传统学问配音、非遗作品、科技作品设计、情景表演等。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既提升了语言应用能力,又对某一价值理念、品格情操、精神实质进行深入思考,潜移默化地向正确、健康的思想道德方向发展。
(4)完善了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大学英语》课程将考核评价从单一的语言技能维度,向精神面貌、品格态度、人文素质等多维度延伸,通过笔试、项目汇报、配音展演、跨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动态考察整个学习过程,建立既能体现专业水平又能反映思政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等质性指标,提升课程的评价效力。
(5)丰富了第二课堂思政实践
《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建设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们还鼓励并引导学生制作项目,参与跨学科竞赛,参与形式多样的英语实践活动,例如艺科学院、工学院、文理学院学生合作的《双语讲非遗》作品获得2022年高校米兰设计周国赛二等奖、“外研社杯”四川省大学生英语挑战赛“红星照耀中国”演讲比赛二等奖等,学生用英语讲解中国学问,担任英语志愿者,将语言学习和中国学问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文理学院领导的引导下,《大学英语》课程组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实施以老带新制度,寒暑假集体备课与教学资源建设;依托院系教工党支部平台,学习思政常识,提升自身党性修养;英语系邀请省级思政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分享课程思政经验,加强对教材、理论常识和中华优秀传统学问等思想内涵的学习理解;教师积极利用休息时间参加研修班以及各类教学大赛,不断丰富思政育人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
课程设计与资源建设是另一个难点。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模式,高校教师普遍对混合式教学的规律把握还不够准确,因此,团队教师在不断摸索中,一遍遍推翻原有的教学设计,孜孜不倦再研究;集体制作课件、拍摄微课、制作教学资源平台,遇到无数技术难题,教师锲而不舍地买书或上网学习、牺牲休息时间专研完成。以自建《大学英语数字课程》为例,前后修改了十个版本,最终实现学习任务围绕单元主题常识前置、单元导读、读写译和视听说模板融入课程思政拓展内容与学习测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通过APP发布学习任务、批阅作业、答疑与管理、精细化掌握我校八千名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效果,及时关注并帮助学生英语学习。
依托国腾创投项目优势和教学经验,本团队积极参加各级教学大赛,展示我校英语教学水平和成果,有幸获得2022年四川省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大学英语组)一等奖,2022年“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四川赛区)二、三等奖,2022年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下一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将继续总结经验,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加强学生实践与产出,引导学生完成英语实践项目,积极打造第二课堂品牌活动,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英语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不断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让学生们能够为服务社会贡献一己之力,让育人的过程更扎实、更落地。此外,我系将建立创新团队完成在研教改项目,加强校企合作,积极申报教学项目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发表教学论文,让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检验。
学院资讯
- 理论学习丨习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46):千
- 工会开展系列活动欢庆三八国际妇女节
- 【学习二十大,推进新发展08】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为学
- 学校开展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项目校级评审验收
- 什邡校区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及党员民主评议会